绿色建筑
垂直森林
生态酒店
有生产力的建筑
会呼吸的建筑
大家来看一段视频
▼
以下是WOH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黄文森(Wong Mun Summ)和理查德·哈赛尔(Richard Hassell)的采访,他们的作品被公认为是绿色建筑、会呼吸的建筑,他们设计的高密度项目常被称为是典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613ice81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加坡享有“花园城市”的盛名,其独有的热带建筑特征以及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探寻极具标志性,对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及至全民的环保意识都值得我们关注。
WOHA于1994年由黄文森(Wong Mun Summ)和理查德·哈赛尔 (Richard Hassell)共同创立,以持续的演变和创新设计而著名。这个说做就做、说到做到的绿色建筑师团队,20多年来创造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标志性作品,使高密度的超级建筑与环境有机互动。
Newton Suites公寓
▼
热带城市中垂直生活的榜样
Oasia酒店
▼
都市绿塔
环境原则一直是WOHA作品的基础,对当地环境和传统的深刻认识与对当代建筑形式和思想的不断探索交织在一起,从而创造了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独特融合。在他们看来,好的建筑是有生产力的,而不是只会消耗。建筑师留下的建筑,要能真正服务于后代。
不过首创“垂直森林”的大师是
Stefano Boeri
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
▼
但垂直森林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只是最后博埃里事务所实现了,2014年11月19日,国际高层建筑大奖(IHP)在德国法兰克福揭晓,由意大利博埃里设计事务所设计建造的“垂直森林”项目获此殊荣,著名设计师斯丹法诺·博埃里在法兰克福圣保罗大教堂接受了颁奖。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
Stefano Boeri获奖的垂直森林作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29lh79a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
项目打造了垂直向的森林体系,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设计沿楼梯四周从下至上建了相互错列的混凝土阳台,这些阳台就作为种植树木的苗圃。两栋楼里的每户都能拥有一个私人花园,同时缩减了城市里绿化植物占据的面积,又能起到很好的环保作用。
项目实景图▼
两栋大楼立面种植上万颗绿色植物,除了大量植被覆盖能减缓当地的热岛效应。项目同时于日前获得2014年国际高层建筑大奖InternationalHigh Rise Award。
建造这些垂直绿化相当于安插了一个10000平方米的森林在城市之中,其产生的微观环境将为住户提供氧气的同时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和杂尘,并有效的隔离了城市噪音。
建筑立面上错落分布著悬挑的混凝土阳台。每套公寓都有一处私家花园。
项目施工过程▼
养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71sh9j7j&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记录短片《飞翔的园丁》拍摄于上图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公寓中,纪录了空中园丁日常的工作状态。
柳州森林城
另外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受柳州市规划局委托,负责柳州新区总体规划工作,目的是治理大气污染。柳州将出现中国第一个森林城市,在这里,办公楼、居民区、酒店、医院、学校等均被树木和植物覆盖。
继米兰的第一个垂直森林项目成功落地之后,意大利建筑师Stefano Boeri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垂直森林”的概念,中国柳州市也迎来了这种“垂直森林城”,希望借此来减轻大气污染,建设绿色城市。
据悉,这个项目由柳州市城市规划局委托意大利建筑师Stefano Boeri设计建造,计划三年内完成,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占据柳江沿岸175公顷的土地,将能直通柳州高铁。
据报道,柳州“垂直森林城”将容纳约3万名居民,包括办公室、住宅、酒店、医院、学校等。 “垂直森林城”将会被树木和植物所覆盖——不仅在公园,花园和城市的街道上,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也是如此。届时“垂直森林城”将拥有大约40000棵树木,近百种类的植物100万株,预计每年可吸收约10000吨二氧化碳和57吨污染物,同时还会产生约900吨氧气。
大厦外墙的植物,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能降低平均气温,成为自然的隔音屏障,同时会拓展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昆虫和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而且地热能和屋顶太阳能电池板都能用来供给建筑使用。
随着柳州森林城项目的复辟,博埃里建筑事务所继续研究着新一代城市建筑和面临气候变化的应对方式,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球未来城市的模式。
有光,有色,有味,有人气,
这里是贴近时代的绿色生态建筑~
说到绿色建筑
利用模块化结构思考未来的绿色生活方式的
penda 槃达建筑 不得不提
▼
Penda是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激情的国际创意团队,总部位于北京和维也纳,由ChrisPrecht和孙大勇于2013年共同创立。Penda的宗旨是以建筑为纽带,将自然、文化和人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更好的生活品质。
Penda通过从东西方历史中提取的不同视角,寻求建筑的根本所在,尝试对其进行诠释并将其融合在一种跨文化的设计语言中。
生活在这个崇尚更大、更高、更快的经济时代,我们发现建筑这一稳定而持久的行业,可以成为一种反作用力,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塑造出恒久的元素。因此,建筑应以一种负责、科技和生态的方式回应整个社会和环境的气
候、人口和地理变化。
中国 | 节节攀升
槃达在15年的北京设计周上展示了他们的建筑装置“节节攀升”。
这是一个完全由竹和绳搭建而成的装置。竹子被选作主要材料,因其在中国悠久的传统与结构性能,以及其现在不被人重视的处境。
为了使设计成为可组合的系统,装置本身是完全模数化、生态并且在每个方向都可以延伸和增加。
多伦多树塔
槃达的建筑师与CLTbrandTmber的木材顾问携手合作,在加拿大多伦多推出了一栋模块化的天然高层塔楼。
这幢“多伦多树塔”高62米,共18层,住宅面积4500平米,公共区域550平米,内设咖啡馆、儿童托管中心以及邻里社区工作坊。它的妙处在于将常见的“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转化为“建筑与自然”关系,实现了在市区建造可持续性高层的愿景。
加拿大在使模块化预制结构走也在前列。这种结构不但高效,同时也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萨夫迪的Habitat67就是一个采用模块化建造的成功典范。受Habitat启发,树塔采用了模块化施工,在工厂室内对预制、预裁的交叉复合木材板 进场外模块化组装。待现场地基、首层和基础核心筒完工后,再让带有固定装置、进行完表面处理的所有模块进场吊装就位。在模块搭建的过程中对包覆外立面的木板进行安装和密封。
话说这栋楼怎么看起来怎么那么像上海苏州河畔那个古巴比伦楼呢?
设计师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那栋大名鼎鼎的Harbit 67建筑。Chris说道:木结构建筑科技在过去十年发生长足的进步,现在是时候挑战传统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了。像CLT正交胶合木材料是一种极其稳定的工程木建材,能够确保木材长时间不会发生变形和收缩等问题。Chris Precht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深知建筑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严重性,他说使用木质材料是最环保的选择。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Habit 67大楼
加拿大长期将木材作为建材,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允许在高层建筑中使木材的国家之一。本项目的重点在于体现木材的创新应用,以及建筑中所使用的复合木材工艺。
除了木制结构和外立面之外,植物也是建筑外立面的一个重要元素,住户可在大面积室外区域种植花草蔬菜。平台上的植栽为城市中小家营造出一定的私密感,还可在夏天保持凉爽。
很多人会质疑木质大楼的消防安全,Chris说道,“事实上,木材和钢材在火焰燃烧的情况下的机理完全不同,工程木材料会产生碳化层,会进一步阻止和延缓火焰侵蚀木材的速度,确保木结构在消防规范限定的时间内的结构安全性。而钢结构会在火焰燃烧下发生结构的突然垮塌,看看911的世贸大楼你就明白。
都市树语——印度维杰亚瓦达花园住宅设计
印度 ‘Pooja Crafted Homes’集团主要开发城市高层住宅项目,集团把为住户寻求“创新设计空间”和“绿色生活体验”做为开发产品的主要目标。本次集团亲赴北京委托国际新锐事务所penda担当维杰亚瓦达花园住宅项目主创建筑师。
今天的城市经历过一次无节制而盲目的商业开发浪潮后,如何唤醒个体在城市中的独立特征和空间灵活弹性成为建筑师的反思。因此,penda思考如何在本案中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同时,能够为个体创造出更具独立个性的城市高层居住空间作为设计命题。
penda首先将一栋建筑中的必要元素——结构、墙体、外立面、天花、地面、基础设施、阳台和景观等要素从传统的整体思维中分解出来。然后从一个模块化的格构系统获得灵感,在新的格构系统中只有网格结构和基础设施是固定的部分。而其他的要素都可以通过工厂预制进行模块化加工。这些模块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份目录,业主可从产品目录中选取这些模块。模块范围包括不同的地面单元、外立面单元、栏杆阳台以及供植物生长的丰富多样的花盆等。客户可以任意选择符合他们自己品位的元素进行搭配。penda希望为业主提供的是一个工具,使他们成为自己公寓的设计者。
接下来在看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生态酒店
这家事物所想必不用介绍了,直接看项目
▼
巴黎豪华生态酒店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日前揭晓了其在巴黎塞纳河畔右侧一块场地上设计的豪华生态酒店方案。该方案的立面上采用重叠而置的木质体块作为装饰,木块之间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交织其中。
隈研吾事务所希望本次豪华生态酒店方案能够为巴黎左岸社区的开发引入丰富的绿化。
除了立面上穿插交织的茂密植物之外,综合体的核心位置处也会设置一座规模巨大的花园,从法兰西大街开始一直沿场地延伸过来,为酒店客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该花园将被置于酒店所在街区的两个建筑体量之间,也就是U字型的宾馆主楼和外部独立的青年旅社(名为Slo Living)。
“在法兰西大道沿街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我们发现很有必要为这座城市创建一个绿肺,”事务所解释道。
“在方案的核心位置处可以找到大自然的元素,将这些元素转译到略带私密的公共花园中,能让所有的感官都被唤醒。”
三角形轮廓的木质飞边在建筑的外表面上竖向排列,并在相邻木条之间留有空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空间。
彼此交叠的木质体块从建筑的屋顶和边界上延伸出去,柔化整个提亮的轮廓。这种设计手法将通过金属板的支撑来实现,帮助酒店隔绝炽烈的阳光。
“分散在立面上的每一块面板与木块相结合,将建筑的外形变得模糊,”事务所说道。
“木材质所具有的的暖色调与金属板带来的柔和反射光相和空气般的触感相结合,让建筑的灯光的晕染下变得生机勃勃,”事务所解释道。
酒店面向街道的一边在木体块的间隙中设置有阳台,这种设计手法是借鉴了巴黎当地的传统阳台做法。
中央花园四周的墙壁交错排布,形成一系列大型露台和游泳池空间。
从酒店房间可以直接到达露台和泳池。房间的内部设计包括有悬臂的木质床架,木质墙体、地板以及窗帘网。
低楼层中拥有大跨度的玻璃窗,将一系列位于一层的公共空间(例如配套健身房间、面向花园的企业孵化器等)对外打开。其他的配套设施还包括有餐厅、工作间和屋顶露台。
除了事务所
最近有一个学生团队
设计了一座生态垂直墓地
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及广州大学的学生团队
转生站, 2018 eVolo 摩天大楼竞赛荣誉奖作品
在佛教文化中,有“转生”一说,认为生命的消亡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一个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的永恒,更是一个传奇故事的新起点。人固有一死,而墓地常被认为是生命终结的归宿,而生命的结束其实并不意味着毫无意义地沉睡在土地里,其不仅是生者纪念故人的场所,它还是故人重获新生的站点,更是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继续回馈自然、回馈生者的一股新力量。
他们提出将故人的骨灰作为促进植物种子发芽的养分,通过植物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以象征生命的轮回。而植物的次要部位经过取样、加工和设计又能成为一件给予生者寄托思念的礼物,让生者感受到故人依旧陪伴着自己。在建筑设计上,如果将墓园功能进行单纯的垂直叠加,那营造出的建筑只能是一座冰冷的石碑。本案希望让建筑成为沟通生者与故人的桥梁,使其能寄托生者的思念又能让故人生命价值得以延续,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精神对话。
说起学生,有一位研究生,
读研两年,做出了一片自带光合作用的树叶
人造树叶,这是科学家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种技术主要是模拟真实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
用人工材料制成小巧轻薄的片状,浸泡在水中,经过太阳光的照射,水被分解为氧气和氢气,这些气体储存起来可用于发电。
所谓的“叶子”,只是一块高级的太阳能电池。
但截至目前,人造树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还没有取得根本突破!究其原因,一是制造成本高,二是转换效率太低!
而这些问题,有可能在一位读研两年的研究生Julian Melchiorri手中取得了突破:
他是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
在这所世界顶尖的艺术设计学院里
他读研两年
做出了一片树叶
▼
但这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人造树叶
它可以自主呼吸
像普通树叶那样工作
但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通树叶
它的“工作”效率提高了49%
需要的却仅仅是一点阳光和水
▼
他利用蚕丝纤维的稳定性
可以将植物中提取的叶绿体
嵌入蚕丝蛋白中
▼
这一发现意味着
他可以用蚕丝作为脉络
尝试制作人造树叶
▼
他将之称为“丝绸之路叶工程”
▼
由于对蚕丝没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他跟塔夫茨大学的丝绸实验室合作
成功研制出蚕丝树叶的结构
▼
然后从普通植物中
提取出叶绿体
▼
滴入渗透进蚕丝材料中
▼
最终的结果出来就是
一片完全能够自主呼吸的树叶
▼
“丝绸叶是第一片人造生物叶
它更轻
低耗能
它是完全的生物。”
▼
但它生成氧气的效率却更高
而用到的原理就是
大家所熟知的光合作用
当把它用在建筑中就是这样的
▼
建筑物的幕墙
可以作为外部空气的过滤器
人们在建筑物内呼吸到的
是完全新鲜的氧气
▼
“城市中多一些这样的绿色建筑
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将变得更加可持续。”
▼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自带光合作用!
植物的柔与建筑的刚相映,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丰富城市绿化层次,提高绿化面积,使城市环境更加整洁美观、自然生态。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在城市的繁华和自然环境之间自由切换,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
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网络,景观邦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来源:景观邦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